专题:2025期货半年报汇总
要点速览版
运价承压主因
供需双弱:新船交付导致的运力过剩,以及欧洲制造业收缩,服务业拖累下的需求疲软;
关税扰动:5月美线停滞,导致运力外溢至欧线,加剧供应压力。
短期波动驱动
5月抢运潮:中美关税缓冲期开启,美线运价飙升,联动欧线止跌回升;
7月关键节点:船司挺价松动,旺季需求兑现成焦点,运价或冲高回落。
长期压制因素
新船交付:下半年预计170万TEU(全年284万TEU),运力过剩加剧;
美国301调查:分阶段征收船舶费,推升全球航运成本,长期割裂市场。
内容摘要
下半年供应规模扩大将进一步加剧供应过剩格局,且不排除美线运力重新外溢风险,欧洲在夏季补库后需求将有所回落,在供需矛盾突出的影响下,运价将再度承压,预计三季度欧线运价将冲高回落。
核心观点
地缘局势反复,下半年绕航延续。贸易冲击和货币政策空间受限,欧洲经济延续弱势修复。运力供应过剩令运价承压,策略上可提前针对8-9月出货的订舱进行卖保,套利可适当关注2510-2512合约之间反套机会。
风险点
地缘政治风险再度升级、欧洲经济修复不及预期
01
集运市场上半年走势回顾
2025年上半年,我国出口至欧洲航线集装箱运输市场在运力供给相对过剩以及需求疲弱的双重压力下,现货运价持续承压。4-5月关税政策变动成为主导航运市场的核心变量,随着贸易摩擦逐步升级导致5月初美线业务陷入停滞,部分运力外溢至欧地等其他航线,进一步增加欧线供应压力。5月12日,中美日内瓦经贸会谈联合声明超预期,关税缓冲期开启,中美航线预订量激增叠加短期运力错配引发抢运潮,提振美线运价快速飙升,进而带动欧线运价止跌回升。进入6月,据市场调研了解,欧线货量虽有好转,但改善程度依旧偏弱,市场展现出以价换量的特征。
上半年集运指数期货市场在船司提涨预期与供需基本面矛盾交替影响中陷入震荡。春节前传统航运小旺季遇冷,节后市场恢复力度不足,叠加全球航运联盟重塑初期价格战影响,指数跟随现货震荡下行。随着新船交付,供过于求矛盾凸显,船公司多次挺价后均被证伪,市场悲观情绪不断升温,指数加速下跌。5月在中美双边贸易关系缓和的驱动下,集运欧线作为海运市场金融衍生品的唯一投资标的获得市场青睐,预期的改变推动盘面估值快速修复。6月初,船舶装载率提升,夏季提前补库运输需求有所好转,上海出口至欧洲基本港结算运价接连回升,截至运行中枢上移。临近月末船公司挺价出现松动,市场焦点逐渐转向航运旺季需求兑现程度,主力08合约交易驱动或跳过7月涨价过程,直接计价8月运费落地估值。
图 1:2025年上半年集运指数(欧线)主力合约走势
02
欧洲经济延续弱势修复
补库过后运输需求或将回落
上半年欧洲制造业持续处于收缩区间,分国别来看,德国出现复苏迹象,法国深陷衰退仍在苦苦挣扎。虽然欧元区制造业PMI连续低于枯荣线,但今年以来呈现明显回升之势,表明制造业正在缓慢修复。服务业作为欧洲经济的引擎,今年上半年增长显著放缓,形成拖累。新订单持续下滑,企业信心降至年内低点,显示消费需求疲软和贸易不确定性对实体经济的冲击。上半年零售销售呈现温和增长,但结构分化,其中食品等必需消费构成拉动,非必需商品支出意愿低迷,储蓄率倾向上升。虽然欧洲央行为刺激经济已经进行八次降息,但从降息效果来看对实体经济的拉动作用有限,经济增长依旧乏力。
展望下半年,欧洲经济或将延续弱势修复。欧元的阶段性走强有利于降低进口成本,叠加能源价格低迷进一步缓解通胀压力,将为消费和投资释放一定空间。为应对经济困境,德国在今年3月通过了一项突破性的财政改革,打破了数十年来严格的财政保守主义传统,设立了规模5000亿欧元的基建基金,用于交通、医疗、能源、教育和数字化等领域,并允许联邦和州政府增加净借款,这标志着德国向更宽松的财政政策的转变。460亿欧元的企业减税方案作为财政改革计划的一部分,旨在通过税收激励,直接刺激企业投资和创新,以实现经济增长的破局。相较于德国2023年宣布的320亿欧元减税计划,此次的新方案规模更大、覆盖范围更广、激励力度更强,尤其是30%折旧和10%税率目标更具吸引力。减税方案通过加速折旧和激励研发,直接降低了企业的资本支出成本,预计对制造业、汽车行业和科技行业影响显著。核心国家的财政刺激加码以及南欧、北欧国家旅游业的复苏有望成为欧元区经济修复的关键支撑因素。同时下半年增长动能还面临多重挑战,一方面,外部的贸易冲击依旧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美国加征关税直接抑制出口和企业投资,将给欧洲核心产业带来深远影响,需警惕贸易摩擦升级风险。另一方面,当前利率已接近中性水平,政策空间受限,预计货币政策边际效应递减,进一步提振经济增长的动能略显不足。
图 2:欧元区PMI
图 3:欧元区补库较弱
图 4:欧元区零售销售数据(%)
图 5:欧元区消费者信心指数
上半年我国对欧洲出口整体呈现出韧性增长但结构分化的特征。据海关数据统计,1-5月份,我国对欧洲出口商品总值为3020.57亿美元,同比增长5.1%,自欧洲进口1795.58亿美元,同比下降16%。前五个月中欧贸易额达2.3万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2.9%,占中国外贸总额的12.8%。从单月数据来看,5月我国对欧盟出口占全国出口总额的15.7%,为仅次于东盟的第二大出口市场。具体品类来看,传统品类仍是对欧出口的核心支撑,其中制造品同比增长9%,光学产品、摄影设备及乐器,塑料橡胶及其制品增长幅度均约6%。受库存和政策压制,光伏、新能源车等新兴产品出口增速出现放缓。展望下半年,预计我国对欧出口将延续温和增长的态势,全年增速或维持在5%-7%,结构分化或将加剧,其中制造品、塑料制品等传统品类因刚需属性将保持韧性,新兴产品需要等待欧洲高库存进一步消化后才会进行新一轮补库,三季度有所承压。
2025年全球产业布局加速转移,转移方向上,东南亚成为重要承接地,越南、泰国、印尼等国承接电子组装、纺织等产业,墨西哥、东欧因近岸优势承接汽车、电子等产业,中国承接更多具备科技含量的产业,绿色转移和“一带一路”合作助力区域经济增长。本轮中美贸易战以及美国针对中国的301调查等措施,促使中国与中东产油国、东盟以及“一带一路”新兴市场之间的贸易依存度显著提升,商品贸易支撑中东欧、东南亚和南美航线远期发展向好。
据CTS数据统计,今年前4个月,远东至欧洲海运量同比增长9%,两年内大幅增长了17%,实现了逆势增长,且在这两年内,远东-欧洲的平均运输时间几乎翻了一番,增长了60%至70%,但运费变化不大。考虑到上海港出运货量有限,可以推断出一方面转口贸易增加,另一方面产业制造转移造成不利影响。由于夏季提前补库,欧线海运货量在5月底至6月中上旬转暖,据市场调研了解,6月末及7月初订舱情况不及预期,船公司继续采取降价揽货的策略,预计欧线货量从7月下旬开始逐渐下行,根据欧洲商超的补库周期,预测随即在3个月后才会有所回暖。因此在海运需求回落的判断下,预计三季度运价也将跟随冲高回落,高点或将出现在7月。目前7月初报价在宣涨的基础上已出现松动,但7月中下旬仍有提涨预期,需进一步关注7月底挺价落地情况。
图 6:中国对外出口主要贸易国
图 7:SCFI欧线与SCFIS欧线走势
03
下半年新船交付规模增长
加剧供给过剩压力
对运价形成压制
据克拉克森数据统计,1-5月全球船厂共交付新船1139艘,共计3898万载重吨,较去年同期比较,数量同比下降9.39%,载重吨同比下降2.54%,其中集装箱船的交付数量为120艘,共计939911TEU,可以看出上半年新船交付节奏出现放缓,在一定程度上减轻运力供给过剩压力。按照造船周期以及全球集装箱船手持订单量预估2025年新船交付量将达284万TEU,推导预测下半年新船交付量约为170万TEU,供应规模增加将进一步加剧供需矛盾,对运价形成压制。2025年1-26周船舶检修量较2024年同期增长20万TEU,1-6月平均每月停航规模在135.8万TEU,表明船公司通过灵活调控运力来平衡航运市场供需关系,叠加当前绕航导致的额外运力损失没有完全释放,可以抵消部分运力过剩影响。此外,随着国际海事组织等机构对船舶节能减排要求的逐步提高,老旧船舶难以符合新标准,将促使更多的船公司选择拆解老旧船舶。据克拉克森预计2025年世界集装箱船舶拆解量将达23.6万TEU,较去年大幅增长172%,同样对运力增长会起到一定的抑制作用。
展望下半年,由于中东局部冲突或有反复,考虑到船员安全问题以及高昂的保险费用,船公司大规模绕航或将延续,当前绕航比例维持在70%以上。今年早些时候,欧盟宣布将延长红海护航任务至2026年2月,预算增加至1700万欧元,凸显国际社会对地缘局势的长期担忧。新船交付明显增长将进一步加剧运力供给过剩压力,不过考虑到船舶拆解、维修以及停航情况将缓解部分压力,预计下半年全球集装箱运力供应将增长近6%左右。美线业务在经历抢运过后,部分运力或将重新外溢至欧地等其他航线,受运力过剩压制,运价将再度承压。
图 8:近年来新船交付情况(TEU)
图 9:全球集装箱船手持订单(TEU)
图 10:全球船舶维修(TEU)
图 11:船舶停航监测(TEU)
图 12:全球集装箱船运力以及分航线运力(TEU)
图 13:中国对欧美航线投放运力(TEU)
04
美国301调查结果对我国航运场影响
美东时间4月17日,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发布公告,公布针对中国航运、物流和造船业301调查结果,并公布对中国航运企业及中国造船舶收费标准。 对中国航运企业运营或拥有的船舶收费,以净吨计算。前180天(2025年4月17日至10月14日)费率为0,随后从50美元递增至140美元。具体分阶段收取标准:自2025年10月14日起,每净吨收取50美元;自2026年4月17日起,每净吨收取80美元;自2027年4月17日起,每净吨收取110美元;自2028年4月17日起,每净吨收取140美元。每艘船每年最多收取五次费用。对非中国航运企业运营的中国制造的船舶收费,按净吨或每箱收费(按较高者计算)。前180天(2025年4月17日至10月14日)费率为0,后续分阶段递增。具体分阶段收取标准为:自2025年10月14日起,每净吨收取18美元;自2026年4月17日起,每净吨收取23美元;自2027年4月17日起,每净吨收取28美元;自2028年4月17日起,每净吨收取33美元。或者:自2025年10月14日起,每个卸货集装箱收取120美元;自2026年4月17日起,每个卸货集装箱收取153美元;自2027年4月17日起,每个卸货集装箱收取195美元;自2028年4月17日起,每个卸货集装箱收取250美元。每艘船每年最多收取五次费用豁免范围包括:美国海事安全计划(MSP)船舶、空载或压载船舶、小型船舶、短途运输船舶、美国公司拥有的船舶等。若航运企业订购美国建造的同吨位船舶,可减免最多3年的收费。
此前,美对华加征301关税,已被世贸组织裁定违反世贸组织规则。本次美方301调查是出于国内政治需要和打压中国发展的目的,试图削弱中国在全球航运产业链的主导地位,是对多边贸易体制和国际贸易规则的严重破坏。一旦实施,将严重割裂航运市场,全球船公司将形成美国建造与非美建船的双轨分化市场,还将导致航线分割间接推升运价,进而推高消费品价格,引发输入性通胀,扰乱贸易环境,此外,对美国港口运营也将造成负面影响。由于美国造船业的技术与人才出现断层,供应链严重依赖国外,且造船成本极高,据了解目前美国建造船舶价格几乎是中国的3-5倍,且交付极不稳定。美国船厂的低效率和高成本是缺乏市场竞争力的根本原因,用错误的政策手段强迫全球市场被迫接受高价低效才是真正的不公平竞争。短期来看,美国基于对中国在海运、物流和造船领域不合理措施对我国造船业新订单产生下滑影响,但长期来看,随着我国新能源绿色船舶技术加速创新,未来将逐步成为航运市场主流,助力实现双碳目标与全球航运业绿色转型,最终美方或将自食其果。鉴于最新限制措施将执行时间推迟了180天,意味着无论从执行时间还是额度等方面可能仍存在调整的空间。
05
总结及策略
航运供需基本面,2025年上半年全球新船交付节奏放缓,但全年新船交付预维持高增,预计下半年供应规模扩大将进一步加剧供应过剩格局,此外,不排除美线运力重新外溢风险。船公司通过检修、停航等措施调控运力,叠加绕航导致的运力损失及老旧船舶加速拆解,将在一定程度上抵消部分运力过剩影响。今年上半年欧洲经济呈现弱势复苏,其中制造业缓慢修复,但作为欧洲经济引擎的服务业增长显著放缓形成拖累。预计今年下半年欧洲经济将延续弱势修复状态,欧洲央行预测今年欧元区实际GDP平均增长0.9%,并指出下半年因全球贸易政策不确定性拖累企业投资和出口,增长前景较弱。核心国家财政改革以及欧洲旅游业复苏将成为支撑,但面临贸易冲击和货币政策空间受限挑战。今年恰逢中欧建交50周年,双方均释放出加强战略合作的积极信号。上半年欧盟委员会与中国达成共识启动以“最低进口价格”机制替代现行对华电动汽车关税的谈判,标志着持续近半年的贸易争端出现实质性缓和迹象。若通过设定3.5万至4万欧元的动态价格下限,替代原定最高45.3%的关税措施,将为中国车企保留市场准入空间,以更具竞争力的价格进入欧盟市场,从而扩大销量。从海运需求货量来看,预计从7月下旬开始货量逐步下行,待3个月后有所回暖。在供需矛盾加剧的影响下,运价将再度承压,预计三季度欧线运价将冲高回落,高点或出现在7月,策略上可针对8-9月出货的订舱可提前在期货市场进行卖出保值操作,保值规模不超过集装箱订舱总价值。根据季节性规律和价差走势分析,套利方面可适当关注2510-2512合约之间反套操作机会。
图 14: SCFI欧洲航线季节性走势(美元/TEU)
图 15:EC2510-EC2512价差走势
作者:车美超/F0284346、Z0011885/
一德期货宏观分析师
新浪合作大平台期货开户 安全快捷有保障责任编辑:李铁民
广盛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